X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抗击疫情 > 正文

“带出能打硬仗的队伍是我最好的作品”——天津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吴琦等侧记

吴琦,天津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作为新冠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呼吸内科专家,从春节前开始,就一直在天津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工作。为救治患者、防控疫情,我所带领的市级救治专家团队24小时值班,充分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作用。在海河医院设立重症与危重症救治病区,实行集中救治,对危重患者进行一人一策,重点管理;配备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等专业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的应急医疗救治团队,确保每名患者随时能得到充分救治。” 



“从2003年的SARS至今,每一次疫情的出现都是对定点医院的练兵。如今,海河医院结核科在全国响当当,呼吸科是重点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全国是优秀的。因此,在这次战“疫”的关键时刻,这支团队冲在最前线。我们的医护人员现在进入“红区”不会手忙脚乱,他们对于工作路径很清楚,工作做得非常精细,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这对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带队伍比较严格,大家都非常努力,组织的医院练兵是内外科全部参加。因为一旦疫情发生,需要动用整个医疗体系,那就是内科和外科同时投入,这也培养了大家同舟共济的情感纽带。十年探索、十年练兵,新冠肺炎来袭,在疫情面前没有人当逃兵,这是我引以为傲的。治病救人、想方设法让患者重获健康,这是医生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我觉得管理好一家医院、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我最好的作品。”

记者手记

吴琦话语中都是前辈、同行的付出,并没过多谈及自己为诊治患者做过什么。作为呼吸与危重症领域著名专家,从医30多年的吴琦曾主持完成国内首例经支气管肺减容术,在国内率先开展支架介入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努力把科技创新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从17年前奉命火速奔赴“红区”,与SARS面对面搏斗,到海河医院练兵十年拱卫津门,再到此次战“疫”中临危受命出任天津市新冠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在一次次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浴血实战中,无数次“逆行”的吴琦被打磨成抗疫“利器”,身上凝聚着天津医务界不惧不悔的使命担当。



编者按

一场疫情,让许多人的生活悄然发生了改变。这个春节,绝大多数人只能宅在家里,没有相聚,没有远足,大多数人还没有上班,但有的人却从来没下过班。



天津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武俊平是吴琦院长所带队伍中的一员,也是海河医院逆行一线的白衣战士。在这场战“疫”中,她也用自己的学识和行动为这场战斗注入了天大力量。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街边的花都开了。凡是路过的人,总忍不住掏出手机拍几张。可天津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海河医院结核科主任武俊平却没什么时间在采撷春色。

除夕夜,武俊平在万家灯火的目送中,放弃休假,回到了海河医院——这次天津市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心站场。

在海河医院工作了16年的武俊平,被临危受命为二病区主任,负责28张床位患者的收治工作。情况急、任务重,武俊平和她的同事们工作起来几乎一刻不停。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易起雾的护目镜和压鼻梁的口罩,身心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只要患者需要我们,这些都可以克服”,武俊平说。

白天查房、和天津市专家组讨论交流病情,晚上查阅资料,寻找诊治的方法,武俊平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

3月15日,天津市本地新冠患者清零,但很快,境外输入患者出现了,二病区又忙碌起来。

有了前期经验,武俊平的诊治变得更得心应手。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境外输入患者多为留学生,学生的恐慌、担忧,家长的焦虑、不安,一系列心理问题,成为了治疗最大的难题。心理疏导是治疗境外回国患者的关键!武俊平当机立断,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年轻人生活习惯的方案进行诊治,她的角色由医生变成了知心姐姐,细心询问患者的作息时间,制定一套因人而异的、让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所谓医者仁心。医者,需要学者严谨坚毅的意志,也需要心怀苍生的大德。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家组各位专家的不辞辛苦、认真负责、深入一线奋战的点点滴滴,武俊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吴琦教授、丛洪良教授、杨万杰和徐磊教授都是我的老师”,武俊平说:“他们身体力行、心系患者。每次抢救患者,都冲在一线,记得抢救第二个患者时,他们持续病房奋战72小时。这样的医德、医术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

随着复产复工及国内疫情防控走势的持续向好,医院外,寒冬的肃杀不复,这座城市的久违烟火气又重新涌动;而医院内,医护人员匆匆的步履依旧。有时,武俊平也不禁在医院走廊的窗边停下脚步,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每一个倔强发芽的枝桠,都绽放着生命的力量。已经两个月未曾回家了,武俊平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火锅。“无论人类社会怎样,只要到了时间,花一定会开”,武俊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