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抗击疫情 > 正文

【专访】倪广健:科研战“疫”青年力量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抗“疫”战士,都应当尽一份力量,担一份责任。疫情中,有天大医科人选择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天津“战疫主战场”海河医院、在武汉和恩施等红区全力以赴挽救生命,诠释了天大人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家国情怀。也有天大医科人选择与“逆行者”同行,他们或坚守科研阵地,以“智”抗疫,体现了天大人兴医强国、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或深入基层疫情防控工作,鼎力支援,展现了天大人仁心仁德、勇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本次小编专访智能医学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市智能人机交互康复工程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倪广健老师,听他述说一名天大“青椒”在科研战“疫”中的初心与使命、担当与情怀。

  


1.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您认为“医学技术”扮演了什么角色?

医学技术赋予了人类战胜疫情的武器和希望。从病毒检测、临床治疗、药物筛选,到病毒溯源、疫苗研制、辅助康复的各个过程,医学技术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检测环节为例,正是依靠医学技术成果的长期积累,科研人员才能在疫情面前迅速研发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实现对病毒的快速检测,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诊断依据,帮助迅速地甄别感染者。而运用医学技术对患者生理数据进行分析监控,不仅有助于了解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体,还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筛选更适合的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正是在各项医学技术的支撑下,疫情防控工作显露出积极向好态势。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现在如此发达的医疗技术,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2.目前您所在的科研团队取得了哪些突破?这些科研攻关技术在抗疫阻击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全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针对目前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问题,我们科研团队与海河医院合作,联合攻关“自体血超氧疗法”,通过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审核,目前已成功救治4例新冠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特别是使1例危重患者在未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条件下逐渐恢复平稳体征,展现出极大临床应用潜力,被天津市卫健委纳入新冠肺炎救治“天津模式”,团队现正受邀与国际学术组织合作推动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多中心治疗工作。

团队还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基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天津“云脑”中心,利用大数据进行复工后的疫情预测预警,涉及员工人数14万余人,相关成果入选科技部疫情工作专报;联合企业攻关可穿戴组合式智能监护系统,打造肺炎患者床旁“守护神”;助力东软集团优化升级移动CT方舱系统,在武汉、北京、天津已部署10辆进行病人筛查。从防治医患交叉感染的辅助机器人系统,到新冠肺炎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再到面向一线医护及患者的心理调节系统,团队全员投入,勇挑重担、集智攻关,努力把科研攻关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一线。



3. 疫情期间,是什么驱使您和您所在的科研团队放弃休息,提前返回岗位投入科研工作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从春节前,我就持续关注了新冠肺炎疫情情况。疫情爆发后,学校各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向险而行,我们的战友在前方奋战,我们又如何能够继续在家安稳地休息呢?初心如磬,使命在肩。人类与病毒的输死较量,也是科学和时间的生死竞赛,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应当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筑起科学而坚固的战“疫”长城。所以,我们团队的老师都毫不迟疑,一致决定提前返岗,集智攻关,即便有些老师不能及时回津,在疫情期间都一直采用远程会议、微信进行沟通,协同设计、筹备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4.疫情对于开展科研活动的有什么影响?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此次疫情中的科研攻关具有非常显著的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我们迅速通过线上沟通组织起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比如目前我承担的隔离防护攻关项目就联合了包括医学部、精仪学院、理学院、环境学院的多位科研人员以及天津大学海河医院的临床医生们。尽管疫情阻碍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通过网络会议、微信群沟通的形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此外,由于疫情原因,研究生滞留在家中,无法回到实验室开展工作,我们就设计提出理论方案、协调合作企业代为实现。疫情还同时制约了科研物资购买、测试加工等环节,好在随着国内疫情的减缓,目前该问题已经得到大力缓解。


5.作为一名在背后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您对这份工作如何评价?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医工结合的研究方向,让我能够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略尽绵薄之力。医和工的结合,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储备,又要有深厚的工程基础。医工结合面向临床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可以让诊断更加快速和准确、让治疗更加有效,特别是借助目前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

就新冠肺炎而言,这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人类对它的认识尚不深入,病毒的破坏机理、疾病的治疗、后续的康复都给临床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尽管国内疫情状况已趋于好转,但全球疫情却不断升级,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应当未雨绸缪,结合此次疫情中暴露的短板,寻求解决途径,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6.在工作如此繁重的情况下,您是平衡家庭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呢?

疫情期间,孩子居家在线学习,这与我个人科研工作的开展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种情况下,一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延时工作。不只是我,很多进行抗疫科研攻关的科研人员都是如此,我们团队的成员经常晚上12点多才结束讨论,再分头推进各自的工作。


7.您认为这次疫情对医科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启发?

疫情是对我国科技支撑能力和组织科研攻关效能的一次大考。打铁还需自身硬,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根基。未来,国家应该会增加对医学方向的科研投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重要性将被重新审视。国家也要求科研人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拿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核技术与产品,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于人才培养而言,要进一步促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培养更多具有仁心仁术的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


8.您认为科研战线和医疗战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两者的工作有哪些共通之处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在疫情面前,科学研究为临床需求提供技术支撑,临床实践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必须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方能战胜新冠病毒。另一方面,医疗战线上的医护人员逆行而上,彰显了国家至上、人民为先的大医精诚;而在科研战线上,科研人员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争分夺秒,展现了奋勇向前的无畏品质。


9.面对疫情,党员的身份是否带给您不一样的使命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如何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更应该以身作则。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秉承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力争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很遗憾自己不能去前线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但我相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在他们各自的战斗堡垒中,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和人民付出最大努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始终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坚守学术阵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疫情相关科研技术攻关工作,竭尽所能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战役中,天大人不断浸润厚德与担当,不从纸上逞空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力以赴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与全国人民一同守望生命的黎明,等候春日的阳光。这,便是每一个天大人引以为豪的“天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