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津市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天津大学环湖医院副院长佟小光
应国家之召,赴疫情之战。2月20日,天津大学环湖医院副院长佟小光挂帅出征,担任天津市第十一批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总支书记,率领环湖医院52名医护人员在内的17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中南医院。自医疗队到达武汉以来,佟小光便马不停蹄地制定完善医疗队生活工作流程,加强感染控制措施。27日,第十一批武汉医疗队首次进入中南医院红区开展工作,整建制投入到中南医院4号楼重症病区,至今已是第七日。
今日,我们连线佟小光院长,一起聆听他的抗“疫”故事。
问:为什么这次尽锐出征,选择驰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佟小光:出发前,我们接到的通知是支援武汉当地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病区,具体进驻到哪家医院当时并不清楚。来到武汉后,我们医疗队服从指挥部的安排与分配,所有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集结。
中南医院是湖北省唯一一家“1+3”模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接管的3家医院包括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和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武汉最大规模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作为此次新冠肺炎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南医院本部目前有800多例确诊患者在院治疗。所以指挥部应该是充分考虑了疫情现状、人力储备等情况,对我们做出的统筹安排。
问:52人,环湖医院派出了一支怎样的支援团队?
佟小光:环湖医院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此次我们共派出52人,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骨干医护组成,其中不乏曾参与汶川地震等多种救援任务的老将,比如第十一批医疗队副队长、环湖医院颅脑抢救中心主任张国斌。可以说,我们派出了一支精锐之师。
问:来到武汉,您带领团队首先进行了一周的整训。这一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佟小光: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头等大事。所以来到武汉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立了一套详细的管理规范,将感控工作渗透到其中的各个环节。我们医疗队专门成立了感控小组,负责监管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的落实,加强全域覆盖的防控督导。
其一,我们邀请进入红区的医护人员亲自为大家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内容涵盖穿脱防护服、房间消毒、驻地消杀等方方面面。其二,驻地酒店和医院工作区设专人监督防护设备的穿戴、撤出“红区”的步骤、发现感染后的应急响应等。其三,我们还在驻地的各个楼层设置了楼层长,由楼层长负责统一取餐、送餐、收纳垃圾,以防出现交叉感染等等。诸如此类,我们的措施做得很细致,包括个人房间内鞋子如何摆放,衣服要浸泡都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我们也利用修整时间认真做好医护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家缓解压力,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
问: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目前中南医院的情况如何?
佟小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武汉的四大医院之一,也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来到武汉后,中南医院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负责任。院方让每个医疗队提交所有人员名单,依照各队的人员结构统一组织协调到定点医院或接管的方舱医院中。留在本院的各地医疗队,会与本地医务人员合理编组,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联合医务处、护理部、院内感染控制部,共同救治、管理病人。
同时,为了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统一救治标准,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中南医院特别安排了本院的专家评估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危重病人,也会转入专门的病区。
此外,院方的服务工作也十分细致。中南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暌曾在环湖医院工作,中南安排他与我们专门对接,沟通十分顺畅,这样就形成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
我们医疗队也是认真与中南医院完成工作上的衔接,聚焦做好重症患者治疗、降低病亡率这一目标,虚心向先期参与救治工作的同志取经,希望能减轻当地医务人员的压力,也让他们得到适当休息和休整。
问:您现在主要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哪些是您认为最重要的工作?
佟小光:作为一个有30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三方面。
一是协助医疗救治,这是疫情防控中的突出任务,也是武汉保卫战的重中之重。中南医院已经有很好的诊疗救治流程和理念,我们要做好衔接工作,形成标准化、同质化的医疗,保证使患者获得更好治疗结果。
二是做好内部管理。如果说医务人员所进行的是一场极限蹦极,那么我就要拴好他们身上的安全绳,为队员提供最大可能的服务和保障,我们要打胜仗,更要零感染。
三是做好各部分的联络沟通。包括天津市驻武汉总队,天津市卫健委,以及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等等,协调一致,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更是要为医疗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问:目前,对于患者的救治,难点在哪?
佟小光:第十一批医疗队目前已经整建制投入到中南医院的新冠肺炎重症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科学施治。通过制定精准化、精细化、标准化的诊疗策略,让患者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救治。对于危重患者,组织多学科联合诊治、专家组集中会诊,通过多方合作形成“一人一策、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诊疗。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供人文关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不论是得知自己患病,还是看到周围的人被感染,都会对患者自身产生很大的心理冲击,产生恐慌或焦虑情绪。这种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会给病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很重视对患者的情感安抚。病人担心自己的情况,我们就对他的病情给予耐心解释、客观描述,并反复叙述,帮助病患理性客观看待,增强他们战胜疫病的信心。
现在我们与患者的关系,更像战友,也是朋友。医护人员在提供救治的过程中,患者很配合我们,甚至还会保护我们,怕传染给我们,这让医患关系不断升温。
问:相比普通病房,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手段上有什么不同?
佟小光:目前重症医学的发展,对这些病人有多种抢救和治疗的手段,如人工肝,人工肾,血液净化治疗,强有力的一些药物,甚至还可以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维持心肺功能。其中,ECMO被称为救治“重症中的重症患者”,早在1月22日,中南医院就公布该院用ECMO成功救治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为全省首例。
对于救治危重型患者,ECM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
目前,我们还没有接触到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中南大学会多方征集各省市医疗队的意见,有中南之前抢救患者的经验,加之辅助性的建议,目前的治疗工作开展的越来越顺利。
问:面对重症患者,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和心理建设显得至关重要。您在这方面如何为医护人员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佟小光:关心大家的身心健康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投入战斗后,队员的热情很高,但面对病毒我们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科学精神。作为领队,我经常给大家在两方面敲响警钟。
首先要疏导紧张情绪,为大家解压。我总和大伙说,这个时候我们打的不是攻坚战,更像守城战,我们是来巩固成果的,只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天津医疗队的形象放在第一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成功。我们有一个工作群,大家也会经常发一些鼓励的话语和自己的感触,这比说教的语言更富有力量。虽然进入红区对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挑战,但随着不断地鼓励,以及对工作环境和流程的适应,大家的心态也逐渐坦然、平和了。
其次是要克服盲目轻敌思想,为大家“增压”。疫情仍在继续,防控意识不可松懈,“我年轻,免疫力强”等此类侥幸心态切不可有。医护人员不仅是前方救治患者的力量,后方的家人也在期盼着大家的平安,团队的安全更需要每一个人保持高度警惕。
此外,我在改善队员的工作条件,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也下了一番功夫。来到武汉,我一遍遍的找当地区委领导,协调解决驻地的安全问题、房间和楼道的消杀布局、日常急需的物资配备等情况,来的这一周已经搬了四次驻地,现在的住宿条件通风性很好,这些做法是力求创造一个良好的感控条件和生活环境,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做好科学防控工作,医疗队组织大家反复培训穿脱防护服。我们选择一些晴朗的天气,在通风的环境中保持一定的距离,队员们互相演练,一起学习改进,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大家用严谨的态度掌握了防护工作。
问:武汉市在一个月内初步实现分级诊疗,将病人分成轻症、重症和危重症,分往不同的医院。现在我们来看,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有成效?
佟小光:疫情发生以来,武汉从位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发热门诊,到集中隔离点和方舱医院,再到定点医院,一套分级分层的收治、隔离、诊疗体系快速形成。这样的分级诊疗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初诊、筛查诊治和重症救治的医疗容量和秩序,我认为这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从整体传染病的防控链条上看,首先前端发热门诊锁定病人,分类施策;布控集中隔离点,阻断疑似病情的扩散;方舱医院这种轻型病症的医院建立,大大提高了收治普通患者的效率;定点医院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降低死亡率。这四道防线确实有效的遏制了疫情扩散。
问: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分级诊疗制度?
佟小光:疫情发生之初,发热病人呈爆发性增长,大量人员涌入中南、同济、人民等大型医院,不仅大大超越了医院的承载能力,也极易造成交叉感染。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军队和其他省市医务人员源源不断补充进来,仍难以满足短期救治需求。推动分级诊疗落实后,将技术含量较低的筛查工作交由基层医疗机构,危重病人交给定点医院,这不仅纾解了诊疗服务能力达到极限的医院,缓解了超负运转的医护人员,也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疫情是对分级诊疗制度的一次检验,事实证明它是卓有成效的。目前,分级诊疗制度只是针对新冠病毒这一病种,今后可以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引导医联体内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科学合理的引导群众满足就医需求。
问:看到目前累计确诊新增出院和死亡病例数据,结合您在一线的具体感受,现在工作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
佟小光:目前,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医疗救治已经从忙乱走向有序,随着各方面规范流程的全面建立,工作重点应该集中到提高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上来。
前期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面对的是凶险的疫情和未知的病毒,他们是秉承大无畏精神的真正英雄。而我们现在更重要的任务是把工作重点从前期医疗力量调派、物质保障转移到学术支持、技术保障的轨道上,用科研思维促进临床救治水平的提升。
像在中南医院,来自天津、河北、吉林、浙江、山西、辽宁、江西、广东的8支医疗队同时进行同一种病症的救治,如何充分利用多学科的技术优势联合攻克临床难题,如何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都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使自己的工作更加标准化、高效化、科学化,甚至学术化,可以是治疗过程中长期“课题”。我们在工作中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信息,发现很多的问题,带着科学的头脑去思考,你甚至可以写一些论文,哪怕是简短的经验供大家在学术层面交流,或许可以为更有针对性、更高水平地采取临床治疗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循证依据。
问:那这样的工作我们要如何开展?
佟小光:医疗队的工作就好比乐队,也要有自己的节奏。比如,来到武汉的第一周我们是休整和培训,接着就是进红区开展临床救治,之后逐步就可以转移到学术。后期我们也准备设置学术秘书,负责整理一些材料和数据。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武汉,我们就要在这一个月更好的发挥作用。目前我们还是要主动适应,按照中南医院的流程和规范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问:您刚才提到的一个月,是医疗队在武汉的工作周期吗?
佟小光:这个目前不能确定。对医疗队来讲,就是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经在火线上连续奋战了近两个月,他们非常辛苦,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分担他们的压力,至于收兵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先。
问:来武汉工作后,您有什么感受?
佟小光:应该是源于各方面的感动。医疗队的联络员、天津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骆达是我们的幕后英雄,他主要负责前方、后方的各种接洽与沟通,包括与武汉医院的人员对接、与天津后方沟通物资保障,以及前方患者救治情况统计等等。大到防护衣、电暖气,小到衣服的挂钩、一张白纸,都需要他去安排协调。骆主任通过各种途径为我们筹措物资,满足大家的需求,非常不容易。
医疗队的副队长张国斌主任,作为第一梯队进入红区,出来的时候浑身都已经湿透了。我们医疗队里有护士120名,医生50名,其中很多都是“80后”、“90后”,他们在父母眼里可能还是孩子,但穿上白大褂就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战士,变成了患者心中的主心骨。这群年轻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打硬仗”中成熟,成长为击疫情阻击战中的中坚力量。我今年已经52岁了,未来医学事业的重任终究是他们的,看到这样的年轻力量,让人很欣慰。
让我感动的还有武汉的人民。前两天天气很好,我们驻地对面的居民楼有老百姓带着口罩在楼顶晒太阳,物业的工作人员就来和大伙说,人员密集了不安全,后来大伙就自动排队,轮流来楼顶活动,而且主动让不透阳光的阴面的住户先上去,非常的有秩序。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值得我们致敬。
国有战,召必至,战必胜。疫情不散,斗志不灭。天津大学附属医院献出最硬的鳞,愿与武汉同胞共战病毒。待春回大地,海棠樱花齐绽放之时,我们一同共赏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