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医学部成立 为新医学发展描绘“天大路线”
本站讯(通讯员 刘晓艳)4月14日,天津大学医学部成立大会在卫津路校区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天津市委会主委沈中阳,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教育委员会主任杨庆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戴永康,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建国,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白海力,到场的医学界两院院士有赫捷、刘昌孝、张伯礼、郑静晨及顾晓松。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校长钟登华以及天津市部分兄弟院校领导、医院及科研院所领导、天津大学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陈浙闽、王启明、李家俊、钟登华共同为天津大学医学部揭牌。大会由钟登华主持。
陈浙闽、王启明、李家俊、钟登华共同为天津大学医学部揭牌
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的需求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医科发展的要求。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开启新篇章,天津大学医学部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己任,以“医学牵引、工程支撑、转化创新、临床示范”为理念,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医-教-研”一体化平台,探索成为创新“医疗+”的学科融合改革试点。未来天大医学部将形成一个囊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技术、药学与生命科学等教学单位、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灾难医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以及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临床基地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医学办学格局,打造一条天大特色医学发展之路,支撑天津乃至国家新医学教育与科技综合改革。
天津大学医学部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为原则,以开放的视角谋划和探寻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部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为首任掌门人,设立“刘瑞恒”医学科学实验班,探索医工复合高端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与天津医科大学探索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开设全国首个智能方向医学类本科专业,将于今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同时筹备设立多个医学门类新学科和新专业,多角度构建人才培养“高地”。在经历了八十年的酝酿后,天大医科厚积薄发,决心快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天大”梦想。未来,天津大学医学部将积极会同天津市各大三甲医院共同打造“天津市智慧医疗示范医院”,重点围绕医药研发、疾病诊疗、公共卫生等方面开展新型医疗服务;同时,医学部聚焦“中国脑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与相关单位合作积极推动“天津脑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智能技术与医学深度融合;此外,天津大学医学部还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合作,在天津市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云脑中心”,推动海量健康医疗数据融合、共享和产业孵化。
李家俊致辞
钟登华主持
李家俊在致辞中细数天津大学八十年兴医之路,他指出医学部的成立是天津大学123年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李家俊表示,科技的发展、国家的需求和人民的企盼,呼唤着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呼唤着医疗科学研究的创新和成果的加速转化,也呼唤着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天津大学医学部瞄准“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以“医工结合”为起点,它的建立将全面提升天津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开创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和医疗卫生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贡献天大力量。
明东汇报天津大学医科发展的建设进程
天津大学医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明东从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建设规划和使命担当四个方面汇报了天津大学医科发展的建设进程。他表示,医学部将以成为创新医学研究的试验田、高端医疗人才的孵化器、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引擎、服务健康中国的生力军为己任,与学校其他相关学院(部)组成“医学+X”的有机联合体,为一流大学的建设以及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顾晓松受聘为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
会上,顾晓松受聘为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他指出,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适应21世纪我国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推进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天津大学站在时代与历史发展的高度,着力推进医学建设,这标志着天大医科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作为天津大学医学部的首任掌门人,他表示深感责任重大,未来将认真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学部建设的各项工作,走出一条“医学牵引、工程支撑、转化创新、临床示范”的特色发展之路。
赫捷院士致辞
赫捷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天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高校,相信医学部的建设能在顾晓松主任的带领下、在天大各位同仁的努力下,开创从建立到成长再到辉煌的局面,培养出医工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国医学人才创新培养体系的试验田。
姚智致辞
随后,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姚智与天津大学天津医院院长马信龙分别作为天津市高校和医院代表致辞。姚智在致辞中提到,天津大学以工科见长,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显著,两校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相同,严谨严格的办学风格相近,医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交流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他表示天津医科大学愿意同天津大学在医工结合的道路上,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马信龙致辞
马信龙在致辞中指出,天津大学医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新医科发展建设迈出了更重要的一步,为今后医工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入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他表示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与高校在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发等方面的长期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致力于拓展天津市医学学科体系,提高天津市医学教育综合实力和临床研究国际竞争力,落脚健康中国、健康天津的战略规划,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杨庆山讲话
杨庆山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天津大学医学部成立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天津大学理工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药物科学、生命科学等医学基础支撑学科有良好基础。当前,天津大学正处在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战略机遇期,相信医学部的建设将进一步助推天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杨庆山希望未来天津大学能继续继承和发扬兴学强国的使命、爱国奉献的传统,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天津发展,为国家强盛作出更大贡献。
王启明讲话
王启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医工结合、人机交互、智能医疗、精准医疗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津大学医学部的成立对于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推动医疗科学研究的创新和成果的加速转化、促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表示,医学部的成立为多学科交叉、医工共融提供了完善的发展平台和体系架构。这一系列的“兴医”举措,标志着天津大学的医学发展进入了新的征程,势必会促进天津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发展目标,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研保障。
据悉,天津大学对于医科建设的探索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刘瑞恒百年前正是从这里走出。兴办医科、医工结合是北洋—天津大学一直以来不懈的追索与努力目标。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兴办医科的尝试与规划。1937年,时任北洋工学院院长的李书田在筹备复建北洋大学时,拟定《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就把“添设医学院”,“添设医科研究所”列入其中,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1978年的春天,在时任天津大学校长李曙森和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校长朱宪彝的倡导下,天津大学在国内首批创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80年,该专业招收的第一批五年制本科生入学,开启了医工联办该专业的先河。
近二十年来,天津大学加紧医学布局。2000年后,陆续成立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加强了医学基础支撑学科建设;2008年与2013年,分别与天津医科大学、武警后勤学院签署了《全面合作意向书》与《联合办学协议》。
2017年,天津大学医学建设加速驶入快车道: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顾晓松院士、灾害医学专家侯世科教授等一批医学专家加盟天大;相继成立了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灾难医学研究院;与天津医科大学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医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8年初,全国首个“智能医学”专业获批,开启了共建共管、联合培养的医工融合新模式探索。
百年兴医之路不仅为天津大学的医科建设洒下一把火种,更为基础医学走向临床与技术应用积累了深厚的理工科沉淀。目前,天津大学工程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0强,材料科学领域、化学领域ESI排名世界前1‰。生物及生物化学领域、药理学和毒理学领域、农业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物理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临床医学领域也即将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天津大学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学科特色已经有效地促进了医学与工学的结合,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比如: 青霉素结晶新工艺、真核生物基因设计与化学合成技术、“妙手”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 “神工”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等。在医药领域,天津大学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
天津大学雄厚的理工科学科实力,以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方面的科研与工程实力,可以与医药健康相关上、中、下游产业完美结合,对促进医工交叉创新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天津大学医学部宣告成立的现场,学部徽章也随之揭晓:清新活力的北洋蓝、传承历史的北洋盾、生机勃勃的橄榄枝、象征医学的蛇杖、DNA双螺旋元素、代表天大工科优势的齿轮……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天津大学医学部的徽章,强烈地表达着天津大学医学部在“兴医”这条路上要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天大路线”。
天津大学医学部成立现场,专家云集、高朋满座,近30所医院和研究所的负责人到场见证。其中包括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中国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张建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吴宝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沈中阳、天津市人民医院院长朱思伟、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副院长韩涛、天津市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建国、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王平、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范玉强、天津大学天津医院院长马信龙、天津市海河医院院长吴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雒明池、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王西墨、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刘薇、天津市环湖医院院长刘钢、天津市胸科医院党委书记李长健、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刘建军、天津市安定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田红军、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李长义、解放军第464医院院长白玉、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党委书记姜雪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孙新志、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子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所长李迎新、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所长祁建城等。
(编辑 董玥欣)